Surf Tip -與Rusty聊「衝浪板如何幫助你衝得更好」(譯)

Noal:「我很常被問到關於衝浪板設計的問題,我們給了他建議後,常常得到的回饋是,『板子看起來很好衝,但實際上衝起來確不太適合我』,於是我進一步問他覺得是哪個部分覺得不適合他。

我們每個人衝浪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重心偏前腳、有些人重心偏後腳,有些人的重心在正中間,重心偏前腳因為前腳踩得很重,在cut back的時候,板尾很容易失控滑出去。所以我試著幫助他們藉由改變舵的配置去增加板子的操控性,像是增加傾角、或是選用尖端比較寬的舵。

我好奇的點在於,你在設計一張板子的時候,舉例來說,你現在有一個小浪板(groveler)的靈感,你在設計板子的時候會預設這張板子是要給前腳重的人衝、後腳重的人衝或是你會設定成適合普羅大眾的板型?」

Rusty:「前腳重的surfer,我會把板子的體積前移,大概是把板子最寬處往前移半寸到一寸左右,像Wade Carmichael就是後腳踩很重的選手,他的板子我就會把體積往後移。」

Noal:「我想把你的邏輯套用在小浪板上,小浪板通常板頭較寬,板子最寬處也偏前,前腳重的surfer常常在做cutback的時候覺得板頭卡住,這個情況下,這種板頭較寬的板子似乎不適合前腳踩重的surfer(相較於板頭不那麼寬的板子),你同不同意我的說法?」

Rusty:「我不同意,因為你必須把板子外型的弧度也考慮在內,我很常看到小浪板的外型弧度不夠同時翹度也不夠。如果你自己知道自己是前腳重的surfer,你要挑選板頭面積、體積比較大的板子,但這很難用目視去分辨,你必須衝了才知道,大概多個3/10、3/8吋。但會多到3/8吋的情況,大概都出現在衝大浪的槍板設計上。」

Noal:「你剛剛還有提到板子外型的弧度,有些板子弧度比較直。」

Rusty:「它跟浪面的弧度無法吻合,你衝那種板子一定會產生很多問題。」

Noal:「再來就是fin,它對板子的影響很大,如果我的板子沒辦法讓我轉迴轉半徑很小的彎時,我就會更換fin。我個人偏好rake fin(什麼是rake fin 請看這兩篇文章如何選擇適合你的FCS fin   如何選擇適合你的futures. fin ),但如果我衝得是一張又寬、板尾又沒什麼翹度的板子,但我想要在浪面上快速地上下移動,我就會改用(傾斜度)直立的fin。我可以藉由更換fin,讓板子達到我想要的性能。

相較於板身線條較直的板子,我本身喜歡板身弧度明顯的,我是一個後腳踩比較重的surfer,我喜歡直上直下的風格 ,所以我比較喜歡板子最寬的地方剛好在正中間,或是稍微偏板尾。但我有些朋友,他們是前腳踩比較重的surfer,他們的程度我覺得算是專家等級的,他們就一點都不喜歡我的板子,因為他們沒辦法讓板尾穩穩的咬在浪壁上,例如: Neck Beard 2 它有一個像是被砍過很平很寬的尾巴,板尾的抬升力量很好,可以很直上直下。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問題,但對前腳踩比較重的surfer,他們就很不喜歡這個特性,他們在cutback的時候很容易打滑,因為板尾太寬了。你看,你一聽到就笑了,因為這對你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所以如果我知道一個重心在前腳的surfer想買一張板尾很寬的板子,我一定會阻止他。」

Rusty:「你得把板子最寬處往前移」

Noal:「沒錯,除非你想要拿這張板衝1-3呎的浪,這時候板尾的體積是可以幫助你加速的,但如果你衝超過這個尺寸的浪,你的速度又很快,你在轉向的時候會hold不住,因為你全部的重量都在前面。」

Rusty:「而且即使板子很翹,板尾的那些體積仍會提供很大的抬升力量。」

Noal:「板尾越寬,而你的前腳又踩得很重,當你在衝4-6呎浪的時候,這真的不是一個好選項。你會很難讓板尾咬在浪壁上。對於這類型的surfer,我會建議他們選前面體積較大的板子,同時增加板身的弧度,讓他們可以做半徑很小的轉向,在大部分的浪況容易在浪壁垂直上下。但板頭較寬也有它的缺點在,雖然它們比較好追浪下浪、比較容易跑過平的區域。」(不要懷疑,他沒有解釋缺點是這麼,這集訪問就結束了)


有浪友看完這篇文章後問到該怎麼分辨自己的重心到底偏前還是偏後,同場加映 如何分辨自己是前腳踩比較重還是後腳踩比較重?

Kelly Slater:Lost Tape | A New Year (譯)



2017年因傷休息了兩年,2019年回到賽場時,我覺得好像退休了兩年,一整年播報員不斷提到「47歲的Kelly Slater」。衝浪一直都是年輕人的運動,屬於燃燒生命的那種。那些年輕選手無所畏懼,但反觀我已經沒有任何輸得本錢了。你在奧運、NBA賽場上,根本看不到這種對手不到你一半歲數的比賽。你必須對於學習新技巧持開放的態度、你必須對新的衝浪板保持開放的態度。

我覺得增加一點點重量幫助我產生更大的水花。評分標準改變、過去10、20年之間,衝浪進展了許多。在贏了那麼多獎盃之後,你不會想要黯然退場。想像你的人生是一部電影,而你是導演,你會怎麼做?經歷了30年的職業衝浪生涯,接觸了各行各業的人,我希望大家也能夠經歷我擁有的故事。

還年輕時,剛開始在世界各地比賽的時候,我就許下了一個願望,我希望不過去哪裡比賽,都有回家的感覺。大部份的時候,我都住在親人或是朋友家、或是和家人朋友住在小屋裡,基本上去每個地方比賽我都有回家的感覺。

但在黃金海岸,我是真的有回家的感覺,下飛機五分鐘後,我已經在我的公寓裡了。我的東西都在裡面,感覺是我真正的家。每年賽季開始前,我都像是給自己一個4到6週的衝浪訓練營。我找了一群像是我的團隊的人,像是我的皮拉提斯老師、我的水中訓練員Visser、跟Trever去游泳同時聊聊天,讓我心裡覺得比較踏實、跟Kurt打高爾夫球,這些人事物可以滋養我的靈魂,同時幫助我進入比賽的狀態。

我希望被30呎的浪掃進去的時候,我可以很自在、我知道我會沒事。我知道總是有個萬一的時候,但當我處在那個不利的情況下,我希望我是有能力能夠讓自冷靜下來,

Mark Visser:「我們剛剛做的這項訓練,是要幫助你在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的時候。」

我想要接受這個訓練的原因是,當人生跑馬燈出現的時候,我能夠告訴自己,我面對過這種情況並且冷靜下來,這時候我憋氣的時間就能夠加倍。

Mark Visser:「所以我們要不斷測試你的毅力,你的意志力越堅定這才是重點」

其中一個訓練,你只剩一口氣,然後每憋氣10秒你可以上來吸一口氣,總共4個循環,像是你在只有一口氣的狀況下突然歪爆。你會直覺想要立刻付出水面,並且推開這些人。我覺得我要沒氣了,我的心臟跳得很快,我可以感覺到我的脖子、喉嚨……。像是,好的,現在情況很不妙。但是我很快就意識到,我的血液裡面還有氧氣,我不會立刻就昏倒。保持冷靜,同時也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離開就對事情做出反應,而是先內化,看看自己內心實際是是什麼感覺。

我每一次做air的時候,我的腦袋就會……,我也不知道,好像是有創傷症候,覺得著陸的時候,我會聽到腳板折斷的聲音。所以我得想個辦法,讓自己能夠再騰空。我知道我距離自己的100分的狀態還很遠,我也不知道自己還回不回得去那個狀態。

Trevor拿過六次澳洲鐵人冠軍,我跟他在90年代末認識的,我們最初是還不錯的朋友,後來有一段時間他可以說是我最要好的朋友。Trevor比我年長幾歲,他的人生經歷和我很類似,而且比我先經歷過,所以在很多層面上,我覺得Trevor就像是我的哥哥一樣。很多時候他比我更懂我自己。

Trevor:「因為剛好在你發生那些事情前,我才剛經歷過」

Slater:「一種很不可思義的巧合,像是『你有沒有發生過……?』『這件事情正在我身上發生ing』。你經歷過一些,我不知道該怎麼走出來的歷程,所以你像是引導我走向一條有趣的道路,有一年你突然打給我,叫我一定要來試試,你說水裡有超多小魚,像是在拍國家地理雜誌頻道。閉氣這件事的挑戰性很高,因為你無所遁形。你在水裡無法呼吸,所以你沒辦法作弊。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Trevror可以走完整個河道,總共多長?200碼嗎?我還沒嘗試過。」


Trevor:「他(Kelly Slater)的第一個念頭是『哇,那一定很難達成』。我訓練的時候,都基於相信這件事情很困難,於是我意識到這個念頭反而讓我很緊繃,所以我就真的走下水、往前走,然後走完整個河道,當我走出水面的時候,我站在那邊像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只是一個很神奇的轉念,如果你覺得這件事情很困難,這件事情就會變得困難。」

Slater:「每次要挑戰還沒嘗試過的閉氣長度,我就會跟自己說『這其實很簡單,如果我能夠一直持續下去。』但有些時候,我根本就沒辦法憋那邊久。很有趣的是,即使當下你覺得壓力很大,一旦你做過一次之後,就會發現這些事情其實沒有那麼難。」

這是今天的衝浪音樂,我們都會比昨天更開心,把昨天的影片刪掉,哈哈哈。昨天是這樣開始的,我的手機螢幕有一道裂痕,我把手機塞進防寒衣裡走去海邊,我本來是打算把手機拿給Robo,但我直接就下水了,然後就淹死我的手機了,這就是我一天的開始,然後抱怨一些根本就不重要的事情,像是水裡人很多;但明明就是我自己決定要划出去跟水裡其他100人一起等浪的。

Robo:「他得無時無刻都穿著帽踢,或是易容。」

Slater:「我現在其實很挫折?」
粉絲:「你為什麼很挫折?」
Slater:「為什麼喔,因為我一道浪都沒衝到」
Robo:「這影片會在網路上瘋傳。」

距離比賽前兩天,我只在D-bah下過一次,而且衝超爛,我的自信心徹底被摧毀,我不知道該衝哪一張板,有時候我心情很差的時候我會失去耐性,我整天一直被輾過去,還好我有潛越,不然我的背應該已經開花了,我本來腦袋裡有一堆計畫,然後現在腦袋像是電視機壞掉的雜訊。

我失去跟浪的連結,不知道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看看下一場比賽能不能夠進入狀態,此時此刻,你的比賽生涯的生死好像是取決於別人眼裡怎麼看你。

削板師:「他們根本就忘了你幾個月前在Pipe Master才拿下第三,這些人是怎麼回事!」
Slater:「對我來說,在整個職業生涯裡,我覺得我現在衝得跟蝦咖一樣,在黃金海岸的比賽讓自己出盡洋相。不管我有沒有衝到好浪,即使是好的浪,我依舊沒衝好,我並沒有照著浪去衝,而是一直試圖做出什麼動作,而沒有去感受浪本身。至於下一場比賽,我想找重一點的板子,有助於水花的產生,在浪上更能施展出爆發力。我喜歡這個重量,當我在思考Bells beach的時候,散呎四呎的時候沒什麼問題……」
削板師:「你的感覺很敏銳,這張板子大概多出200g的重量你確可以感受的出來」
Slater:「很有趣人體竟然可以感覺的出來,在打高爾夫的時候我很常笑說,你球打出去250碼也就是750呎,但你竟然可以感覺得出自己少打了5呎。」

Slater:「她的球又飛過我們的。」
Rebecca:「他們不喜歡背女生打敗的感覺」
Slater:「妳可以順便聊一下我在黃金海岸的比賽結果,讓我再更生氣一點,哈哈哈。」
Rebecca:「Kelly有史以來第一次打敗我。」
Slater:「這可能也是我這個年度唯一贏的一場比賽。」

可能是因為我從很年輕就開始比賽,高爾夫變成是我跟自己的競賽。一開始我也很常跟比人比較、想要打得比朋友好,但我開始覺得有點厭煩,我們在當下是享受比賽,但可能在心裡暗自希望打敗對方。此時此刻我比較享受跟其他人相處的時間,同時試著打敗自己。


Kurt:「你要如何在享受衝浪、同時又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中取得平衡?」
Slater:「你是指巡迴賽嗎?那個,可能要從衝得超好開始,哈哈哈。」

我覺得我在黃金海岸沒有回到我應有的衝浪水平,但來到Bells Beach,預報浪況預報很好、那邊有幾個我很想跟他們一起衝浪的朋友,而且我想要花很多時間在水裡、將腳踩在蠟上,並且重新建立我的信心。

Bells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不管是比賽本身或是浪都很具挑戰性,像是我的好朋友Shane Dorian說的,不曾有蝦咖在Bells Beach贏過。

如何選擇適合你的futures. fin

這個是 futures. 這季的型錄。首先,先看到第一行 FIN GUIDE

根據Fin guide,依照①②③順序來篩選出適合自己的fin

Fin Guide

①首先,依據你的衝浪風格選擇不同傾角的fin,傾角越大轉向弧度越大,在浪面上咬得越緊、傾角越小轉向角度越銳利、越靈活。傾角由大至小依序為Rake、Neutral、Pivot。詳細解說請見如何選擇適合你的FCS Fin(譯)

Rake
Neutral
Pivot

②決定好衝浪風格後,依照體重,決定fin的尺寸 XS、S、M、L。
XS 34-52 kg
S 47-70 kg
M 65-88 kg
L 75+ kg

③最後,依照浪的大小(越往右側去浪越大)選擇不同材質/硬度的fin。 詳見 FCS Fin診療室 Step 4 2:23 以Ride Number (RN)表示

由左至右Speed Generating加速、Balanced均衡、Speed Control控制

舉個例,我今天偏好撕裂浪面直上直下的暴力風格,所以 ①我選擇Pivot,②體重57k選擇S尺寸的fin ③我衝的浪尺寸偏小,最大大約一人左右,故選RN 介於10-5 之間。綜合以上三點,篩選出來以下兩隻fin。 HS2的RN值9.1,適合夏天小浪。P4 RN值6.7,適合冬天一人左右較有力的浪。

再舉個例,朋友偏好Carving優雅的風格,所以 ①選擇Rake,②體重70kg選擇M尺寸的fin ③偏好浪面大、一到兩人左右的浪,故選RN小於5。綜合以上三點,篩選出來以下四隻fin。

Rake
M
RN值5以下

如何產生速度?(譯)

原文 https://barefootsurftravel.com/livemore-magazine/generate-speed-surfboard

速度越快你(做動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大部分的動作都需要足夠的速度(衝量)。初學者靠著將重心轉移到前腳增加速度。中階、進階者則需要在浪的某個部分,自己製造出速度。

在開始這個主題前,先確定你已經了解以下三個重點你的衝浪板能夠幫助你得到速度嗎?你了解衝浪板的翹度(rocker)、體積及尺寸如何影響速度嗎?
你知道挑一道好浪的撇步嗎?以及如何在好的點下浪。有時候不只是技巧上的問題,而是因為浪很爛。
你知道什麼叫做好的衝浪站姿嗎?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站姿,加速技巧一點用也沒有,因為沒有一個好的站姿,你無法適當的轉移重心。

Pocket口袋:用來加速的地方

上1/3:最有力、最適合加速的部份
中1/3:也是適合加速的部份
下1/3:最沒有力,最難加速的部份

想加速,你必須利用浪的力量。想用浪的力量,你就必須知道哪一段浪能提供力量。上1/3處,最靠近浪唇(Lip)的地方,最陡最有力。這個地方通常稱為pocket或是curl。這裡就是那個神奇的地方,有經驗的surfer會刻意回到這個地方藉由浪推你的力量去做動作

如何加速並且使用重力在浪面上奔馳?

加速是指一個在浪面上流暢地上下移動的動作。surfer利用這個技巧到浪頂處,並且借用浪的推力前進。

第一道浪
Surfer正確的使用整道浪面。你必須上到浪頂,再滑落到浪底。
第二道浪
不要只是在中間扭動。地心引力是你的朋友。上去到浪最陡最有力的地方,然後像玩U型管那樣滑下去,地心引力把你往下帶的時候你就會得到速度。
第三道浪
小心不要下到太浪底,前面看過的示意圖,你越往浪底去會越平坦、越沒有力。意思就是你會很容易失速,最後就卡在白花裡。

以下内容請參考 用板緣衝浪是什麼意思?

何時壓縮,何時又該延伸?

用兩側板緣衝浪,以避免拖速

以下内容請見 進階加速技巧衝浪時手臂的運用

把你的手臂丟出去

用板緣衝浪是什麼意思?(譯)

原文 https://sandiegosurfingschool.com/blogs/surfing/what-does-rail-to-rail-surfing-mean/

除非你身處浪管中,不然,你幾乎不會看到進階surfer衝直線。他們要嘛在做大動作,不然就是在加速,準備做動作。而這些速度是由一系列有規律的弧形轉向製造出的,這就叫做用板緣衝浪。如果你想要有速度有動能去做出roundhouse、snaps/off-the-lip甚至air,加速是你最必備的技能。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如何學會這項進階衝浪技巧。

消除拖速

板底接觸水的面積越大,摩擦力就越大,你的速度就越慢。因此,你想加速的話,必須要減少板子跟水面接觸的面積。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側向移動時,用板緣來回畫弧線(carving back and forth, from rail to rail)。當這個律動越快的時候,板底拖速的機會就越少,你在浪面上行進速度就會越快。

適時的轉換重心

進階surfer不只是在兩側板緣之間轉換重心,他們會精確的依循一個模式。如果觀察得夠仔細,你會發現他們往浪頂去的時候,將重心轉移到內側板緣(面對浪面那側);

圖片來源 https://barefootsurftravel.com/livemore-magazine/generate-speed-surfboard

往浪底去的時候,將重心轉移到外側板緣(靠岸邊那側)

圖片來源 https://barefootsurftravel.com/livemore-magazine/generate-speed-surfboard

時間點及律動

用板緣衝浪時,時間點及律動是一個很細微確非常關鍵的要點。不同的浪面需要不同的律動,你會希望在計算做動作時間點時,能夠更準確且游刃有餘,而這需要大量的練習。

加速

如果仔細看,你會發現進階surfer用板緣衝浪時,會重複不停地壓縮及延伸他們的雙腳,像是用唧筒打氣般。這些打氣般的動作加在弧形轉向的動作上,會額外增加速度及動能。

如何開始

首先,先觀察你原本是如何處理一道浪的;接著,試著在往浪頂去的時候,將重心轉移到內側板緣;然後,往浪底滑的時候將重心轉移到外側板緣;當你熟悉這樣的重心轉換之後,再微調轉向的時間點及律動。最後,在浪底轉向時加上身體壓縮,在浪頂轉向時加上身體延伸,這個反覆像彈簧般的動作,會製造出速度及動能,最終,你就會發現你跟pro一樣在浪面上加速。

————————————————

最後順便分享一下,澳洲衝浪學校上課的時候,教練怎麼教我們用滑板練習pumping。

首先先推出一點速度,在滑行的時候練習腳跟、腳尖、腳跟、腳尖的重心轉換。

找到律動後,加上身體的壓縮;身體壓縮時將重心帶到腳跟,身體延伸時將重心轉移到腳尖。最後加上視線,身體壓縮的時候,視線不是往正前方看,要(假裝)看向浪底,身體延伸的時候,視線看上浪頂,假裝自己在浪面上上下行進。

The Ductumentary 一部關於Joel Tudor以及復古長板的紀錄片

documentary是指紀錄片的意思。這部片名玩了個文字遊戲,把電火布duct tape跟documentary這兩個字做了個結合。

這是部紀錄片講述長板之神Joel Tudor為何會開始舉辦一個專門給玩復古長板者Logger的比賽,這個比賽就叫做Duct tape (封箱膠)盃。起因於幾個衝浪老屁股在討論Joel辦比賽是秉持什麼精神?該取什麼名字好。於是有人覺得,衝長板就是很隨性阿,板子撞破了上岸用膠帶或貼紙貼起來,就可以下水。於是大家一致同意叫做封箱膠盃吧!

如何選擇適合你的FCS Fin(譯)

Rake指的是這個角度,指fin的傾角
傾角由左至右依序,越右邊傾角越大
ReactorPerformerAcceleratorCarver
迴轉半徑很小的轉向具有全方位的特性具有全方位的表現,並提供更多的控制大弧度的轉向
沙灘浪型、捲浪各種浪型皆適用蓋很快、很短的浪固定浪型或是浪面很大的浪
較平的板子所有版型所有版型+大浪板翹的板子
FCS fin總共有四種版型,每一種版型底下又細分為基本款、明星款、削板師款。
Neo glass Neo Carbon Performance
Core
Performance
core barbon
50% 玻纖  碳纖55%玻纖60%玻纖
越有彈性越沒有彈性
反應慢反應快
在Carver家族中,AM比較滑,Carver比較有控制性

最後附上所有FCS fin的詳細尺寸表 https://www.surffcs.com.au/pages/fcs-fin-data

Formosa Surfboards 深入剖析性能短板 (譯)

by Keith Kajioka

板型及設計

板子的線條、外型是我們第一眼就會看到的,也是影響板子性能的首要元素。外型線條越筆直,速度越快,但功能性相對就較差。為了提升功能性,於是我們只好犧牲一點速度,在板子上加上一點弧度,讓板子跟浪面的曲度吻合。

板子的外型上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板頭寬度、板尾寬度、以及板身最寬處。

所有的削板師,在測量這三個部分的基準點都是一樣的。 板頭寬度是距離板頭12英吋、板尾寬度則是從板尾往板頭12英吋處(兩個紅箭頭處)。整張板子最寬的部份一般位在板子的正中點,但有時候會些微往前或往後移。

將最寬處往前移的時候,會增加板頭的平面面積,增加板子滑行的能力(續航力)以維持速度。適合用在小浪板衝小軟浪或是適用前腳踩比較重的人。

將最寬處置中或是些微往後移時,會讓這個滑行的平面位於兩腳之間,通常用在衝卷浪、有力的浪的板子上,以及適合後腳踩比較重的人。但這種把最寬點往後移的設置並不是那麼適合台灣的浪況,因為台灣的浪況通常不是那麼有力。 在夏威夷,surfer的重心一般都偏後腳,因為夏威夷的浪點幾乎都是珊瑚礁地形,浪型特別陡也特別有力,當你在衝這種浪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把重心移到後腳去。根據我的觀察,台灣的surfer重心比較偏前腳,我認為是浪比較軟的關係,因此將重心放在前腳才能保持速度。我大部分的板型,都把最寬處稍微往前移一點,可以幫助前腳踩比較重的人維持速度。

板尾設計

圓尾及圓尖尾的板尾面積最少且有最大的弧度,所以通常用來衝大的、陡的浪,但也可以稍作調整後,成為適合衝小浪的板尾設計。這種板尾在兩側板緣的轉換上會更為滑順。

圓方尾是最佳的全方位板尾。它在中小浪時,提供足夠的板尾面積來維持速度,而兩側的角則做為轉向時的支點,讓你在轉向時更為靈活。如果你不確定你喜歡什麼樣的板尾的話,我建議你用圓方尾。

燕尾(這不叫做魚尾)介於圓尾跟小平尾之間,它有圓尾的弧度也有小平尾的支點,但那兩個尖角會讓它的循跡性較強或是會感覺比較「黏」一點。 就我個人的喜好,這是我嘗試過後最不喜歡的板尾設計。同時,那兩個尖角很容易受傷,如果你是容易弄破板子的人,我不建議你選用這種板尾設計。

Rocker 翹度

衝浪板底部越平速度越快,但一樣地操控性差,所以我們必須犧牲一點速度以換得到比較好的操控性。這是構成一張板子的第二個元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元素。這通常是最難懂,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要素。加上翹度或是板身的弧度之後,會拖速,那個弧度會推開水,讓板子的速度慢了下來。但是,我們卻因此得到了操控性,它和浪壁吻合,我們得以在浪壁上面上下移動。最重要的是,它決定了板子的流暢性,從划水、追浪到駕乘在浪壁上,它都決定了板子在浪上移動的方式。  一個好的翹度設計,會讓你衝起來很流暢,你不會覺得板子拖泥帶水或是卡在浪唇上下不來。

我來台灣衝浪後,第一個著手改變的就是我的板子的翹度,我希望打造出充滿性能又能應付每日浪況的翹度。我總共花了五年多的時間測試,終於找到適合台灣浪況的翹度。跟市售的衝浪板比起來,它的翹度偏低,但它特別適合台灣的浪況。我大部分板子的翹度都相差不大,除非是大浪板或是旅行時攜帶的板子。

Concave 板底凹槽

原本又直又平的板子,被我們加上了這麼多弧度之後,犧牲最大的就是板子的速度,那我們應該如何找回板子的速度呢?我們在板底加上凹槽,這些凹槽會產生抬升的力量並賦予衝浪板生命力,但最重要的是它會增加板子的速度。當surfer加速時,並將板子放在浪面最陡處,我們可以在更短的時間裡獲得跟平的板子一樣的速度。 一般常見很翹的板子在板底伴隨有很深的凹槽,當你板底挖了一個很深的凹槽時,需要搭配翹的板頭。因為板底的凹槽會讓板底的弧度變平,這時就需要一個比較翹的板頭去平衡得到一個理想的彎度 。當板底有深的凹槽時,你衝浪的風格必須比較具侵略性/攻擊性,換句話說就是你必須不停的加速去維持板子的速度。

我大部分為台灣浪況打造的板子都是single to double concave形式的凹槽,並且凹槽不會挖太深。這種簡單的板底配置,其實是最適合台灣日常浪況的。

單一凹槽的部分提供板子抬升的力量,並且將水由板頭導流至板尾,提供板子速度及操控性。雙凹槽一般都放在板尾,將水導至中舵兩側,讓板尾衝起來更靈活。

公升數(浮力)

浮力並非購買板子的魔術數字。就我個人的看法是,這些大型的衝浪板製造商看到網路購物的商機,於是想出了一個讓消費者在無法跟銷板師溝通的情況下,比較容易選購板子的依據。它提供你一個選購板子的大方向,但並不是個決定性的因素。

除了浮力之外,板緣的體積/厚度也很關鍵。一個較薄的板緣/體積較小的板緣,反應比較敏銳、浮力也比較小,也就是說,板子的反應比較快、你無需花太多力氣就能讓板緣咬住浪面。你不會有那種要拼死命才能讓板緣吃水的感覺。

比較厚的板緣,需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讓它咬在浪壁上,它的浮力比較大,所以適合體重較重的surfer,或是板緣習慣壓很重的人。以Filipe Toledo跟Ezekiel Lao為例,Filipe衝浪的時候雖然也充滿爆發力,但腳步很輕巧。但Ezekiel Lao 就踩得很重,每個轉向都用盡全身的力量。

衝浪板的組成

兩種現在最常用的泡綿分別是PU及EPS (保麗龍)。而外層包覆的樹脂分別是 polyether及epoxy。

PU泡綿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泡綿,70%的衝浪板都是PU泡綿包上PE樹脂,是個從60年代沿用至今的技術。

EPS 衝浪板其實也不是新技術,從70年代就開始被應用在衝浪板的製作上,但直到最近20年才被廣泛使用。

PE樹脂沒辦法用在EPS泡綿上,EPS泡綿會被溶掉。但epoxy樹脂則可以用在PU、EPS兩種泡綿上。

經過測試後,我發現EPS泡綿比PU泡綿更適合台灣的浪況,它比較輕,衝起來很靈活,同時epoxy樹脂也比Polyester樹脂強壯。但為何各大廠牌依然生產這麼多PU/poly衝浪板?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原物料較便宜且製成較快速。很多工廠甚至用紫外線催化的PE樹脂,只要5分鐘就能硬化。但epoxy樹脂卻需要24小時的時間硬化。 所以用epoxy樹脂製造板子的效率並不高。如果有化學家發明出光聚合的epoxy樹脂,eps的衝浪板的價格就會變得更親民,人人都負擔得起。

過去這五年我只衝eps板子,我已經無法回去衝pu板了,對我來說pu板衝起來反應很慢、死氣沈沈的感覺。 Eps唯一的缺點就是如果板子破了,得花很長的時間板子晾乾板子。我很常聽見大家對eps板子的評論是風大的時候不適合,但目前為止我沒有遇到這方面的問題。DIVINYCELL的板子就會有這個問題,它缺乏eps/PE 板的彈性跟吸震的效果。

Eps很輕,所以你要在上面加上重量、強度,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PU本身就不太輕,所以當你要加上強度的時候,不免會增加更多重量。我個人是偏好越輕越好,因為越輕板子所需的反應時間會越短,但輕的缺點就是它不那麼堅固。而 我幫客戶訂製的板子,在強度及重量上會取得一個很好的平衡點,並且可因個人需求做調整。

所有的板子都有彈性,但pu的foam比較僵硬,因為中間那根龍骨的關係,我們很難去改變哪個部分的板子要比較多彈性、哪個部分的板子比較少彈性。而EPS整體來說比較有彈性,所以我們可以加上一些材料像是玻纖布、碳纖維布,去改變局部的彈性。這邊提到的彈性不是像橡皮的那種彈性,而是指板子彎曲之後回彈的能力。

舉例來說,腳踩的部份需要承受最大的壓力,所以f我們會希望這個部份比較僵硬一點,但板頭跟板尾的部份則會希望它軟一點,比較能吻合浪壁的弧度。在這些部份增加彈性會讓板子的旋轉半徑更小,並且利用板子回彈的力量,完成動作的時候會更有速度。

我嘗試用不同材料做出不同模式的彈性組合,從無龍骨的配置、到用foam做的龍骨到其他不同的纖維布組合,讓一張板子可以駕馭的浪況範圍變得很大。

浪人、削板師以及訂製板

其中一個增進衝浪技巧最好的方法,就是跟一位固定的削板師合作。事實是這樣的,從以上面介紹的各種種元素排列組合,期望一次就做出一張你心目中完美的板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一般,你可以買到一張適合大部分浪況、大部分surfer都能駕馭的板子。但這邊要討論的是剩下的5%,讓一張板子從“好的板子”變成一張很神奇的板子,你必須跟一位和你衝一樣浪況、了解你衝的浪況的削板師合作,你們才能一起合作去調校出一張衝浪板。

我們都希望可以得到一張有魔法的板子,我也想要一張有魔法的板子,但這麼完美的板子並非一觸可及。在我40年來的衝浪生涯,衝過上百張板子,大概只有五張板子稱得上是完美的。一張有魔法的板子,可以讓你做到任何你想做得動作,甚至超出你的預期。它會讓你的衝浪技巧提升到另一個層次,讓你完成一些你從來沒想過你能夠做到的動作。藉由跟削板師合作一起,一起調校板子、一起進步,會比起你每買一張不同削板師的衝浪板,又得重新來過去適應來得好很多。同時。很重要的是你必須很誠實的告訴你的削板師你衝起來的感覺,不論是好是壞,這樣你們才有辦法在同樣的頻率上溝通,做出下一張更適合的板子

Formosa surboard 台灣在地用心打造的純手工衝浪板

Formosa surfboard是來自台灣南部恆春半島的在地衝浪板品牌,削板師Keith是日裔夏威夷人,在台灣居住有十多年之久,本身及是一個基本功非常紮實,技巧高超的surfer,有鑑於當時從國外帶進來的衝浪板不夠貼近台灣的浪況,於是開始著手打造適合台灣浪況的衝浪板。從事製板的工作也有將近十年的時間。


為何板頭的翹度這麼重要?

板頭的翹度是一張板子最重要的部分,板頭的翹度決定了這張板如何駕乘這道浪壁,同時影響划水及追浪的能力。我認為,對的板頭翹度是版型中最重要的元素。如果你的板子在浪上沒有律動,你無法衝好一到浪。起乘的當下是最關鍵的,因為在此時已決定你將如何完成這道浪。如果在進入這道浪之前,你沒有找到節奏,你將難繼續維持律動完成這道浪。我的板頭原本是為台灣的浪況設計的,但我經過我帶去夏威夷的北岸及印尼測試過後,發現它其實可以駕馭各種浪況。

為什麼我要自己包板?

自己包板最大的好處是我可以控制板子的重量,這對於操控性來說很重要。板子太重妳會失去操控性,會影響最初這張板子的設計。基本上,板子是沒有在嫌太輕的。另一個好處是我可以實驗各種材料,其實材料上有很多選擇,但不是每個削板師都願意花時間去嘗試新的材料。我試了很多不同的材料,試著去打造更堅固、操控性更好的衝浪板。同時我也能夠控制整張板子的彈性


板子的彈性是未來的趨勢

其實所有的衝浪板都有彈性,但大部分的人感覺不出來。彈性會影響板子如何進入轉向、旋轉半徑、以及轉向出來的速度。一張沒有彈性的板子,你只能靠板子的彎度及形狀轉向。如果同樣形狀的板子加上“彈性”的元素,這張板子就可以在浪壁上任何一個位置轉向。板子在彎曲又彈回來過程儲存的能量,讓你轉向的時候更有速度。但太過又則適得其反,反而無法給你預期的效果。過去這段時間,我研發出兩種技術,讓我更能掌控板子的彈性。
我研發出FFlex,用無龍骨的eps foam,然後在板緣處包上玄武岩纖維布。他是是一種火山岩,研磨成粉末後製成纖維,編織成布。這種材料的優點在於它有彈性,不像碳纖維,碳纖維太硬,而傳統的玻纖布又太軟。玄武岩纖維布我已經用了好幾年,它提供最佳的彈性。
另一項技術是FFoam。他基本上是eps foam,加上高密度的foam作為龍骨。這個高密度foam做成的龍骨比木頭龍骨來的有彈性,我也試了不同寬度的龍骨,發現我現在用的寬度最完美。它提供一定的堅硬度但有比木頭龍骨來的有彈性。我通常建議身材高大的surfer或是腳踩比較重的surfer使用。Formosa surfboard的衝浪板是完全客製化的,從foam到板頭的翹度等等,你不會看到我削出兩張一模一樣的衝浪板,每張板都是我為每位surfer量身定制的。

板型以外更重要的元素 Flex及浮力

BLACK SHEEP X初芽 城市浪人衝浪板大解密 講座會後心得

這次講座最長知識的部份就是板子 flex/flexion的部份。
原本虎爪的講稿內也稍微提到這部份,但擔心時間太冗長、內容太技術性大家可能會睡著,又跟Formosa Surfboard削板師Keith的主題重疊就拿掉了。

節錄一下稍早跟虎爪re稿的時候他提到的內容

板子的軟硬度會影響到一個很少人提及的特性—flex/flexion。牛津字典的解釋是the action of bending or the condition of being bent 彎折的動作或是被折彎的狀態。
為什麼玻纖板一定要有龍骨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太軟,先撇開會折斷這件事,你在加速或轉向的時候一踩,板子中間就往下凹,吸收了你對板子施加的應力,這時候你會完全無法加速;但軟硬(彈性)適中的板子,板子反彈的力道反而可以讓你的加速更有效率。這部份跟Keith分享近年來削板、包板的心得是一模一樣的。除了大家很常討論的長寬厚弧度外,flexion其實也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另外,虎爪發現大家都在拘泥在一些太枝微末節的事情上,反而阻礙了衝浪的進步。以他自身為例,衝浪板基本上就是大浪板跟小浪板兩張,以一人半到兩人之間的浪高作為區分。

假設情境如下,他最近都在雙獅衝小小亂亂的浪,於是他都拿小浪板下水(相同浮力,但長度較短、較寬、較厚、板底凹槽較淺),但某一天,突然有個颱風/鋒面靠近,浪開始慢慢長大,他還是會繼續衝小浪板。為什麼不換大浪板?即使浪開始長高到一人、一人半,他還是會拿小浪板下水。因為他最近都衝著張板子,他對這張板子的特性最熟悉,他可以很輕易的微調衝浪的方式去適應浪況,況且一人半的浪對小浪板來說並不是一個太極端的浪況。但如果今天突然變成兩人高的浪,或是他今天突然覺得去成功衝浪,那他確實會考慮把大浪板拿出來衝。

同樣的狀況,如果他好一陣子都拿大浪板衝一人半到兩人之間的浪,但浪開始變小,他還是會繼續衝同一張板子,衝到胸肩左右都是同一張,除非浪再變的更小,他才會拿出小浪板來衝。他覺得選用熟悉的板子,會比太頻繁的換衝小浪板或大浪板來的重要,太頻繁換板子,每次下水光是要重新適應板子就飽了,根本沒有機會磨練衝浪技巧。

其實我覺得不管是虎爪要傳達的浮力的概念,或是我去澳洲上衝浪課教練傳達的觀念都很一致,「浮力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有浮力你才會有速度,有速度你才有辦法追到浪、有速度你才有辦法做出一個到位的動作。在HPC上課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有各大衝浪品牌提供的軍火庫,從三四十公斤的身材到破百的體重,都有合適浮力的板子可以借用。通常第一天上課,教練會讓大家用自己的板子衝,然後在岸上幫大家錄影,衝完浪回教室檢討。

隔天,教練會根據前一天檢討的結果,建議新的板子給大家試。通常都是被塞一張更大張的板子,但在往後幾天的錄影看下來,大家只有因為浮力的幫忙,下浪的點變更好,在浪上的速度更快,轉向更到位,然後上完5天的課之後,每個人都很開心的被洗了一張更大張的板子帶回家(誤

所以總結一下,如果你根本就沒有衝兩人浪的能力,那你就好好衝一張浮力對的板子就好了,等到你有能力駕馭兩人以上的浪,你再考慮購入另一張板子。

加速-常見的錯誤及技巧修正(譯)

很多surfer無法有效率的水平加速,並非不會利用手臂,而是不會有效的利用抬臂的動作去把衝浪板往上提。

看這個例子(00:20),這位surfer想要加速但他的手臂抬得不夠高。在這個案例中,可觀察到他是用手肘把手臂抬起,而不是用肩膀抬起。所以重點在於你打直身體時,同時將雙臂抬起到肩膀的高度。

或是也可以想成是如果你可以在眼前看到你的雙手,像影片中的Stephanie Gilmore(影片00:40處),雙手抬到臉的高度並同時伸直軀幹,你可藉此得到最大的水平加速。

另一個很好的範例,看surfer浪底轉向出來後把手臂「丟到」肩膀的高度,並且用這動作得到的速度去浪底轉向,為攻擊浪頂做準備。

在動作跟動作之間,抬起並丟出雙臂是重點,以便更快速的進入下一個動作,這是我們在衝浪時很頻繁在做的事。完成一個動作後,你知道你得儘快跑過潰浪區,這時你打直身體並且將手臂抬至肩膀、臉部的高度,將身體往前丟出去。

如何分辨自己是前腳踩比較重還是後腳踩比較重?

有些surfer的重心偏後、有些人重心偏前、有些人的重心很中性就在板子的正中心,Surf Simply的教練Harry認為這件事情其實是個假議題,因為在衝浪的時候,有些動作你必須把90%的重心擺在後腳,例如要做大弧度轉向的時候重心會非常偏後腳,但在有些時候你又必須把重心都丟給前腳。

但每個人總是會有他的慣性在,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在轉向的時候容易犯那種錯誤,如果你在轉向的時候常常板子轉了但是確煞車失去速度,那你就是習慣後腳踩比較重。如果你在轉向的時候容易板緣吃水太深卡住,那你就是屬於前腳踩比較重的surfer。